全国咨询热线

政策法规
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政策法规

职业资格那些事:多个证就多条路?

点击数:26862018-03-19 10:33:53 来源: 中国注册金融理财师协会

对于这种“有证的人不干活,干活的人没有证”的顽疾,杨建顺认为,除了利益的驱动,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职业资格制度的问题

  “法律职业资格证、注册会计师证、教师资格证……”刘远细数着自己7年的战果,法学硕士的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“考霸”。

  谈及考证的初衷,刘远坦言当初的自己信奉“多个证多条路”“我会刻意选择含金量高的证去考”,为了好找工作,刘远笑谈自己曾经还盯上过银行和证券方面相关的证书。

  “到头来发现还是自己的专业知识最重要。”已经成为一名北京市公务员的刘远发现那叠证书“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大”。“除了自己专业的司法考试,其他证书我都是集中一两个月填鸭式的学习后去考的,现在可不敢拿去耽误人。”

  刘远只是众多考证大军中的一个缩影,为就业而形成的“考证热”一度是舆论焦点,由此催生的“考证经济”也一度引发议论。

  而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推进,或许可以期待能为这股热潮降一降温。

  2016年12月8日,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》,宣布再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。至此,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已实现“七连消”,即取消70%以上。

  对于职业资格制度改革,法治周末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,他们表示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,但后续的落实工作还存在多种难题,需要进一步改善。

  泛滥的职业资格

  “我是赞成取消的。”茶艺专业毕业的李尹目前是安徽一家茶楼的茶叶销售人员,此次茶业人员的水平评价认定就在取消之列。

  没有茶艺师证让李尹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尴尬,“遇到一些略知皮毛的客人,他们就会问你有没有国家颁发的茶艺师证”,没有证,客人就不再愿意听她讲述茶叶知识,“即使告知我是经过专业学习的也起不了太大作用”,李尹苦笑道。

  李尹并非没有想过去拿那一纸证书,“我去参加过相关培训班”,但最终她还是决定放弃考试,“各种培训机构良莠不齐,很多只是为了赚钱,我见过盖碗都没碰几次就劝说去考证的,这样考出的证书有多少含金量”?

  “对于同道中人,我是把自己喜爱的茶叶和相关经验拿出来交流,我的专业知识足够支持我的工作要求。”李尹说出了她赞成取消职业资格认定的看法。她曾遇到过这样哭笑不得的疑问,毫不了解这一行业的人会疑惑:“你们茶楼服务员还需要考证?”

  普通大众对于茶艺师“竟然需要考证”的吃惊或许源于对该行业的不了解,而更多的“奇葩”职业资格证则由于明显与现实脱节而被人吐槽,“餐厅服务员”“布绒玩具制作工”“洗衣师”“自来水笔、铅笔、墨水制造工”等曾经都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。

  1994年,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被写入劳动法,此后开始大力推行,包括准入类职业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,由人社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设置。此外,各地方、各部门也自行设立了大量职业资格。

  根据人社部统计的数据,在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之前,截至2013年年底,除了国务院部门共设置各类职业资格618项外,地方还自行设置了1875项,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杂。

  “对于提高职业水平、技能和信誉发挥了极大的作用。”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、中国人民大学(分数线,专业设置)法学院教授杨建顺指出,职业资格制度发挥的作用值得肯定,但其改革势在必行,“政府管的范围过宽,且滋生了腐败,成为权钱交易的平台,因而,政府需要进行重新定位,还权于社会。”

 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也指出,职业资格认定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,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,社会取得巨大进步,职业资格的范围和标准已经“过时”,在国家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情况下,“有必要对职业资格进行清理和规范”。

  除了客观现实的需求,两位专家都认为,我国社会对人才评价的主观变化也是促使改革的一大原因,我国社会有从唯证书论向能力论转变的趋势,“现在的用人单位可能更看重能力”。

  被取消的职业资格

 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,2014年,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被作为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的改革内容提上了日程。

  2014年6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,在保持资质资格水平不降的前提下,减少部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。8月,国务院发布《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》,取消了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。11月,国务院再次取消67项由国务院相关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认证。

  2015年5月,国务院印发《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的通知》,提出进一步进行职业资格改革。同年3月、7月间,国务院进行了第三批和第四批职业资格的取消。

  2016年,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持续发力,同年1月和6月,国务院取消了第五批、第六批职业资格。此外,在2016年6月和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,李克强总理都提到改革工作,他表示“要让创业者、就业者和众多转岗人员今后心里踏实,不再为一纸‘证书’所困扰,切实让利于民”。并要求相关部门,抓紧建立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向社会公布。

  直至第七批职业资格的取消,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已取消达433项,取消70%以上,基本完成确定的目标任务,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行设置的职业资格也予以取消。

  2016年12月16日,人社部在分批清理减少职业资格及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,提出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,共计151项。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的基本点就是,没有上清单的,一律不得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;凡是不涉及国家安全、意识形态、安全生产、食品安全的不能作为准入。

  同时,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也强调,取消职业资格不是取消岗位和职业标准,也不是取消相关职业评价活动,而是改由用人单位、行业组织按照岗位条件和职业标准开展自主评价。

  杨建顺指出,今后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除了涉及国家安全、意识形态、安全生产、食品安全的准入类职业资格外,其他的职业水平评价都会下放到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,而他们展开的水平评价一般也会在目录公布的109项中。

  将职业评价权力下放到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,他们会否变成“二政府”是不少人的担忧。对此,竹立家表示,市场化的人才评价,其会用职业和企业利益来进行用人评价,能够有效避免腐败和滥用。

  “要客观承认相关行业组织等的权力下放具有准政府的色彩。”但为避免出现现存的交叉重叠、利益交易等问题,杨建顺指出,应当在其自身职能行使时削去政府权力色彩,以民商法中的平等主体原则等要求,实现“分而不离,离而不融”。

  “政府要摆正定位并推行合法规范运营机制。”杨建顺指出,改革的落实也面临着难题,准入类职业资格的相关底线和标准如何把关,“太紧或太松”都会产生问题;同时水平评价的标准和机制建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;权力下放的承接体也要进行安排。

  “挂靠”的职业资格

  相比于李尹的苦恼,陈鹏则似乎是这批“考证”大军中的幸运儿,拥有一级建造师资格证的他凭着证件“挂靠”每月都有一笔额外的收入,虽然就职于建筑公司但他主要从事行政工作。

  “多少都是笔补贴。”对于具体的数额陈鹏不愿多谈,即便明知违法,但他坦言建筑行业证件“挂靠”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,为了满足建筑企业施工资质中对于建造师数量的要求,一些建筑企业会寻找一些建造师注册到公司,“我们团队中几乎都将相关证件外借了出去,而那些公司我们基本没去过”。陈鹏所在的团队有三十余人。

  法治周末记者在百度上搜索建筑“挂靠”的相关结果,就出现数十家挂靠平台,根据证件类型,“挂靠”报酬在每月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。

  “挂靠”的现象似乎不仅存在于建筑行业。近日,环保部就通报了对存在环评工程师挂靠行为的两家环评机构和4名相关人员的查处情况。

  对深圳市景泰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、宁夏环境科学研究院两家机构的4名环评工程师,核实属于挂靠人员,对两家机构限期整改6个月,4名环评工程师3年内不得作为资质申请时配备的环评工程师,违规行为记入诚信记录。

  2016年5月,国务院出台的《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》,就要求严肃查处职业资格“挂证”“助考”等行为。

  对于这种“有证的人不干活,干活的人没有证”的顽疾,杨建顺认为,除了利益的驱动,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职业资格制度的问题,“应当将证书和能力结合起来;部分硬性指标也要去泡沫化”。

  2016年10月19日,住建部发布《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》,其中第一条规定,除各类别最低等级资质外,取消关于注册建造师、中级以上职称人员、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、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。

  杨建顺进一步指出,应当加强监管,目前进行的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也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,将权力下放,同时政府定位进行转变,从执行者更多的转向后续监管工作,也有利于加强监管工作。

  (应要求,部分受访者为化名)